花1元钱就能吃上热乎可口的午饭,不离家就能享受优质的助老服务,家门口就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,不用去医院做检查就能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,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能知晓各项惠民政策……近年来,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、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,西海岸新区大场镇积极构建“家门口”养老服务圈,把养老服务资源汇聚到广大老年人周边、身边、床边,推动“养老”变“享老”,为辖区老人托起稳稳的幸福晚年。
一元午餐
让老人吃得健康又放心
“徐大爷,今天有烧鸡腿和炒青菜,快趁热吃。”临近中午,大场镇凤凰庄村的助老食堂内,工作人员将热腾腾的饭菜打进饭盒,递到徐德利老人手中。今年83岁的徐德利子女不在身边,独自生活的他曾常常为吃饭发愁。“以前要么对付一口冷饭,要么就午饭晚饭一起吃。现在好了,每天花1元钱就能吃上热乎可口的午饭,给的3个馒头都吃不完。”徐德利边吃边感慨。
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,是老人们最朴素的愿望,也是大场镇构建“家门口”养老服务圈的重要一环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大场镇下足“绣花功夫”,织密了一张覆盖全域的“15分钟助餐服务网”。在前期调研中,镇政府工作人员发现,虽然市、区两级对老年人助餐有一定补贴,但对于部分经济拮据的老人来说,从每月的第十五餐开始需要支付3元的费用,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项负担。为此,大场镇在市、区补贴基础上主动加码,推出了惠及全镇9000多位70岁以上老人的“1元爱心午餐”。
“‘1元爱心午餐’体现了大场镇政府对老年人的重视和关怀。”大场镇民政残联负责人高玉冰介绍。为了确保“1元爱心午餐”的品质,镇政府对助餐点服务商提出了严格要求,要求每天的菜品做到荤素搭配、营养均衡,每周组织专人开展卫生情况、食品安全检查,确保老人们吃得健康、吃得放心。
今年6月,随着19个村级配送点的全面启用,“1元爱心午餐”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。专业的送餐队伍每天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各个村庄,将热乎的饭菜送到距离养老服务站稍微远一些的村庄。“以前想打饭还得自己去临近村,现在有人把饭送到家门口,真是太方便了。”家住大场镇邓家滩村的村民陈敏祥开心地说。
居家改造
让老人住得安全又舒心
“以前起夜,总担心屋外太黑会摔倒。现在在家里安装了移动坐便器,夜里上厕所方便多了。”家住大场镇河崖村的王福旌高兴地说。王福旌今年93岁,因年龄较大行动不太方便。前段时间,大场镇为其家中进行了居家适老化改造,配备了移动坐便器等设施,让老人的生活更加安全、舒适。
家是老人待得最久的地方,为了让老人在自己的“老窝”里住得安心、舒心,大场镇推出了“政府补贴+专业评估+个性定制”的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。镇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内重残、高龄、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庭进行实地评估,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改造方案,并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,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。
截至目前,大场镇已为35户重残、高龄、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庭完成了居家适老化改造,安装了移动坐便器等“安全卫士”。
“有了这些设备,我们在外打工也放心多了。”张王氏老人的儿子张玉亮说。居家适老化改造不仅改善了老人的居住环境,更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,真正托起了“居有所安”的幸福。
老有所乐
让老年生活充实又开心
“左手抬起,注意姿势,对,就是这样。”在大场镇“场享益站”的老年兴趣班里,赵峰正在耐心地指导老人练习书法。赵峰是老年兴趣班的兼职书法老师,“以前下班自己在家写写画画,没什么意思,现在好了,每周都来老年兴趣班教老年朋友们写书法,不仅给生活增添了乐趣,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”赵峰笑着说。
晚年生活不仅要衣食无忧,更要有精神上的满足。为此,大场镇精心打造了书法、歌唱、舞蹈等老年人兴趣课堂,让老人们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。为了满足不同老人的兴趣爱好,镇政府还定期组织广场舞培训、银龄科普、公益电影、小戏下乡等活动,一年下来有30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。老人们聚在一起,说说笑笑,唱唱跳跳,精神头更足了。
在大场镇,每到傍晚时分,镇上的廉政文化广场就成了欢乐的海洋。伴随着动感的音乐,老人们跳起了广场舞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“广场舞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让我们心情愉悦。每天跳上一会儿,感觉浑身都有劲儿了。”正在跳广场舞的马世芹说道。除了广场舞,大场镇还组建了广场舞团、剪纸社等文艺团体,经常组织参加各类比赛和演出,让老人们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自信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,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、更加快乐。”大场镇宣传文明团队负责人薛景文表示,“未来将继续丰富活动内容,创新活动形式,让更多的老人参与其中。”
精准施策
解决特殊老人生活难题
“周大爷,今天感觉怎么样?我来给您测测血压。”一大早,大场镇的养老服务专员朱由秀就来到胜水河东村的周大爷家中,熟练地为老人测量血压、检查身体。今年81岁的周大爷是一位分散特困人员,因没有子女照顾,他的生活起居颇为不便。针对这样的情况,大场镇为其量身定制了服务包,安排专人上门提供助餐、保洁、陪医等服务,让老人的生活有了坚实的依靠。
对于失能失智、特困分散供养等需要特别关爱的老人家庭,大场镇坚持“一户一策”,建立详细档案,根据每位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。“每个老人的需求都不一样,有的需要生活照料,有的需要医疗护理,有的则需要精神慰藉。我们只有做到精准服务,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难题。”西海岸供销集团养老公司区域经理、大场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高勇说道。
在服务过程中,大场镇创新采用“派单制”,将老人的需求汇总后,分配给专业的服务团队。服务团队按照订单要求,为老人提供助餐、保洁、出行、陪医、日常照料、紧急救援等全方位服务。一年下来,这样的贴心服务派单超过了5万次,有效解决了特殊老人的生活难题。
除了特殊困难老人,独居、空巢老人的生活也时刻牵动着大场镇工作人员的心。为此,镇政府建立了每月专人探访机制,组织巾帼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定期上门看望老人,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需求,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。“村妇联主席朱胜华经常来看我,陪我拉呱,还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,就像我的亲人一样。”家住大场村的独居老人贾范秀说。
通过精准化、个性化的服务,大场镇让特殊老人感受到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温暖,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了更坚实的保障。
健康服务
“健康小屋”守护幸福晚年
“小张,我最近总感觉头晕,你帮我看看是不是血压高了。”在大场镇养老服务中心的“健康小屋”里,张则秀老人对工作人员说道。工作人员仔细为老人测量了血压、血糖,又询问了她的饮食和作息情况,随后给出了相应的建议。“幸好有这个‘健康小屋’,真是太方便了。”张则秀满意地说道。
为了让老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,做到小病小痛早知晓、早治疗,大场镇在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“健康小屋”,免费为老人提供心电图、血糖、尿酸等基础检查。“健康小屋”配备的专业人员,不仅能为老人提供检查服务,还会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给予健康指导和建议,让慢性病老人享受到免费健康管理的服务。
据了解,大场镇每年还会组织超过1.2万名老人参加免费健康体检,为老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。此外,镇政府每年还联合市慈善总会组织免费义诊和护眼讲座,年均帮助约110位老年眼疾患者,守护他们的“心灵之窗”。
“老年人的健康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。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健康服务,让老人们能够安享健康晚年。”高玉冰说,未来将进一步加强“健康小屋”建设和管理,提高服务质量,为老人们提供更加优质、便捷的健康服务。
政策落地
该享受的福利一项都不能少
“我母亲患上了肺癌,治疗费用已经花了好几万,我们老两口就靠着种点地维持生计,这巨大的医疗负担实在让我们难以承受,咱们这儿能提供什么救助吗?”在河崖村的“流动的社会救助窗口”活动现场,一位村民满脸愁容地前来咨询。大场镇民政工作人员姚海燕、王媛媛为他详细介绍了救助政策,并协调该村民政代办员帮助他准备申请材料。过去,大场镇主要依赖微信公众号、微信群、公示栏等渠道进行救助政策宣传,对于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,政策的知晓度比较有限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该镇创新开展“流动的社会救助窗口”活动,将政策和服务直接送到老年人身边,让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位有需要的老年人。
该享受的福利,一项都不能少。为了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能够精准落地,惠及每一位符合条件的群众,大场镇创新采用“大数据筛查+人工复核”双保险机制。通过大数据筛查,及时发现符合条件的群众;再通过人工复核,确保信息的准确性。对于高龄补贴等项目,推行“免申即享”,让老人少跑腿、不跑腿;对于特殊困难群体,工作人员主动发现、主动服务,确保他们能够及时享受相应的保障政策。
“让政策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”的服务理念,映照着为民爱民的温暖初心。近年来,大场镇累计发放高龄补贴、百岁补贴、困难老人补贴等超392万元,惠及2.2万人次。“银龄关爱”行动还通过临时救助、慈善帮扶等方式,为200多位困难老人雪中送炭,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。
“我们就是要让老人们感受到,党和政府始终在关心着他们,各项惠民政策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。”大场镇副镇长杨祯祯说道。
■记者手记
“幸福套餐”情暖银龄
大场镇用一桩桩、一件件细致入微的服务,为老人们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圈。热乎可口的饭菜、送上门的贴心照料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、安全舒适的居家环境、触手可及的健康关怀、精准贴心的福利保障——这就是大场镇为“银龄一族”精心烹制的“幸福套餐”。
养老服务是重要的民生工程、暖心工程。大场镇聚力深耕“家门口”养老服务体系,让更多大场老人乐享幸福、安康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,努力实现“老有颐养”的美好愿景。相信在未来,这份“家门口”的温暖守护,必将为大场镇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厚重的民生底色,让“银龄画卷”在大场镇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。
好评 ![]() |
|
0% | 0 |
中评 ![]() |
|
0% | 0 |
差评 ![]() |
|
0% | 0 |
养老网 | 中国老龄协会 | 中国养老网 | 山东省养老服务信息网 |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|